药企考验来了!合理用药考核推开:至少纳入5类药品,2021年三级医院全覆盖!

发布日期:2019-12-23

1220日,国家卫健委官网发布《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做好医疗机构合理用药考核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要求,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根据辖区内医疗机构实际,明确合理用药考核的具体内容,并设立相应考核指标。

五类药物重点考核,

覆盖率逐步提升

在合理用药考核的重点内容上,《通知》为医疗机构划定了具体范围,要求应当至少包括以下五类药物:一是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放射性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含兴奋剂药品等特殊管理药品的使用和管理情况;二是抗菌药物、抗肿瘤药物、重点监控药物的使用和管理情况;三是公立医疗机构国家基本药物配备使用情况;四是公立医疗机构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中选品种配备使用情况;五是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国家医保谈判准入药品配备使用情况。

按照《通知》要求,所有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且使用药物的医疗机构均应当接受考核。或是考虑政策落地存在实际情况,《通知》也对考核覆盖率作出相应的宽限。在做好合理用药考核管理规划的前提下,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可逐步提高辖区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合理用药考核覆盖率。

《通知》明确,到2021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二级医疗机构和三级医疗机构考核覆盖率分别达到10%30%100%;到2022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二级医疗机构考核覆盖率分别达到20%50%;到2023年,实现二级医疗机构考核全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考核覆盖率达到50%以上并逐年提高。

在明确考核内容与指标之外,《通知》也要求加强对考核结果的运用。除及时将医疗机构考核结果在行业内部公开外,合理用药考核结果将纳入医疗机构绩效考核内容,并与医疗机构校验、医院评审、评价相结合。

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医疗机构,《通知》明确将由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而对于逾期不改或连续不合格的医疗机构,直接予以暂停执业,对公立医疗机构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对表现突出的医疗机构和人员予以表扬和鼓励。

市场迎洗牌,

抗肿瘤药应用趋规范

今年以来,国家卫健委相继发布《关于按照属地化原则开展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与数据质量控制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的通知》,都将合理用药指标纳入了不同级别公立医疗机构的绩效考核。此次对合理用药考核另行发文,可见国家层面对管理医院处方和控制费用不合理增长的决心。

在业界看来,《通知》将五大类药物纳入重点考核无疑将引起新一轮的产业洗牌。事实上,自“限抗令”实施以来,抗菌药物在临床端使用金额增长趋于放缓,但根据米内网数据,全身用抗感染药物作为热门大类,其市场规模在2018年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化学药中仍然居于首位,高达1993亿元,市场份额为19.30%。从此前湖南省率先开展抗菌药物的带量采购,也反映出临床上对抗菌药物的迫切需求。但是随着抗菌药物成为明确的合理用药考核指标,其院内市场或将随之萎缩。

从今年7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印发第一批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化药及生物制品)的通知》以来,各省市都接连出台了地方版的重点监控目录,辅助用药相关企业的业绩无一例外都受到影响,而在合理用药考核的助力下,相关品种在医疗机构的生存处境将更为艰难,转型寻求出路迫在眉睫。

值得注意的是,抗肿瘤药物此次与抗菌药物、重点监控药物出现在重点考核的同一类别中,显然并不利好。根据中国药学会发布的《中国药学会医院用药监测报告——化药与生物制品部分2019年度》,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的使用金额占比在2018年首次超过全身用抗感染药物,该比例在2019年上半年持续上升至18%,成为近5年来金额占比增幅最大类别。

面对不合理的费用增长,监管部门已然注意抗肿瘤药物合理使用的必然性。国家卫健委同日还发布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9年版)的通知》,对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各系统肿瘤的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作出相应说明,在业界看来,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有望进一步得到规范。

(来源于:原创张松医药经济报)